双缓冲模式
游戏设计模式 Sequencing Patterns
意图
用序列的操作模拟瞬间或者同时发生的事情。
动机
电脑具有强大的序列化处理能力。 它的力量来自于将大的任务分解为小的步骤,这样可以一步接一步的完成。 但是,通常用户需要看到事情发生在瞬间或者让多个任务同时进行。
一个典型的例子,也是每个游戏引擎都得掌控的问题,渲染。 当游戏渲染玩家所见的世界时,它同时需要处理一堆东西——远处的山,起伏的丘陵,树木,每个都在各自的循环中处理。 如果在用户 观察 时增量做这些,连续世界的幻觉就会被打破。 场景必须快速流畅地更新,显示一系列完整的帧,每帧都是立即出现的。
双缓冲解决了这个问题,但是为了理解其原理,让我们首先的复习下计算机是如何显示图形的。
计算机图形系统是如何工作的(概述)
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图像是一次绘制一个像素点。 它从左到右扫描每行像素点,然后移动至下一行。 当抵达了右下角,它退回左上角重新开始。 它做得飞快——每秒六十次——因此我们的眼睛无法察觉。 对我们来说,这是一整张静态的彩色像素——一张图像。
你可以将整个过程想象为软管向屏幕喷洒像素。 独特的像素从软管的后面流入,然后在屏幕上喷洒,每次对一个像素涂一点颜色。 所以软管怎么知道哪种颜色要喷到哪里?
在大多数电脑上,答案是从 帧缓冲 中获知这些信息。 帧缓冲是内存中的色素数组,RAM中每两个字节代表表示一个像素点的颜色。 当软管向屏幕喷洒时,它从这个数组中读取颜色值,每次一个字节。
最终,为了让游戏显示在屏幕中,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写入这个数组。 我们疯狂摆弄的图形算法最终都到了这里:设置帧缓冲中的字节值。 但这里有个小问题。
早先,我说过计算机是顺序处理的。 如果机器在运行一块渲染代码,我们不指望它同时还能做些别的什么事。 这通常是没啥问题,但是有些事 确实 在程序运行时发生。 其中一件是,当游戏运行时,视频输出正在 不断 从帧缓冲中读取数据。 这可能会为我们带来问题。
假设我们要在屏幕上显示一张笑脸。 程序在帧缓冲上开始循环,为像素点涂色。 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,在写入的同时,视频驱动正在读取它。 当它扫描过已写的像素时,笑脸开始浮现,但是之后它进入了未写的部分,就将没有写的像素绘制到了屏幕上。结果就是 撕裂 ,你在屏幕上看到了绘制到一半的图像,这是可怕的视觉漏洞。
这就是我们需要这个设计模式的原因。 程序一次渲染一个像素,但是显示需要一次全部看到——在这帧中啥也没有,下一帧笑脸全部出现。 双缓冲解决了这个问题。我会用类比来解释。
表演1,场景1
想象玩家正在观看我们的表演。 在场景一结束而场景二开始时,我们需要改变舞台设置。 如果让场务在场景结束后进去拖动东西,场景的连贯性就被打破了。 我们可以减弱灯光(这是剧院实际上的做法),但是观众还是知道 有什么 在进行,而我们想在场景间毫无跳跃地转换。
通过消耗一些地皮,我们想到了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案:建 两个 舞台,观众两个都能看到。 每个有它自己的一组灯光。我们称这些舞台为舞台A和舞台B。 场景一在舞台A上。同时场务在处于黑暗之中的舞台B布置场景二。 当场景一完成后,将切断场景A的灯光,打开场景B的灯光。观众看向新舞台,场景二立即开始。
同时,场务到了黑咕隆咚的舞台 A ,收拾了场景一然后布置场景 三 。 一旦场景二结束,将灯光转回舞台A。 我们在整场表演中进行这样的活动,使用黑暗的舞台作为布置下一场景的工作区域。 每一次场景转换,只是在两个舞台间切换灯光。 观众获得了连续的体验,场景转换时没有感到任何中断。他们从来没有见到场务。
重新回到图形
这就是双缓冲的工作原理, 这就是你看到的几乎每个游戏背后的渲染系统。 不只用一个帧缓冲,我们用 两个 。其中一个代表现在的帧,即类比中的舞台A,也就是说是显卡读取的那一个。 GPU可以想什么时候扫就什么时候扫。
同时,我们的渲染代码正在写入 另一个 帧缓冲。 即黑暗中的舞台B。当渲染代码完成了场景的绘制,它将通过 交换 缓存来切换灯光。 这告诉图形硬件开始从第二块缓存中读取而不是第一块。 只要在刷新之前交换,就不会有任何撕裂出现,整个场景都会一下子出现。
这时可以使用以前的帧缓冲了。我们可以将下一帧渲染在它上面了。超棒!
模式
定义 缓冲类 封装了 缓冲 :一段可改变的状态。 这个缓冲被增量地修改,但我们想要外部的代码将修改视为单一的原子操作。 为了实现这点,类保存了 两个 缓冲的实例: 下一缓冲 和 当前缓冲 。
当信息 从 缓冲区中读取,它总是读取 当前的 缓冲区。 当信息需要写 到 缓存,它总是在 下一 缓冲区上操作。 当改变完成后,一个 交换 操作会立刻将当前缓冲区和下一缓冲区交换, 这样新缓冲区就是公共可见的了。旧的缓冲区成为下一个重用的缓冲区。
何时使用
这是那种你需要它时自然会想起的模式。 如果你有一个系统需要双缓冲,它可能有可见的错误(撕裂之类的)或者行为不正确。 但是,“当你需要时自然会想起”没提提供太多有效信息。 更加特殊地,以下情况都满足时,使用这个模式就很恰当:
- 我们需要维护一些被增量修改的状态。
- 在修改到一半的时候,状态可能会被外部请求。
- 我们想要防止请求状态的外部代码知道内部的工作方式。
- 我们想要读取状态,而且不想等着修改完成。
记住
不像其他较大的架构模式,双缓冲模式位于底层。 正因如此,它对代码库的其他部分影响较小——大多数游戏甚至不会感到有区别。 尽管这里还是有几个警告。
交换本身需要时间
在状态被修改后,双缓冲需要一个 swap 步骤。 这个操作必须是原子的——在交换时,没有代码可以接触到 任何一个 状态。 通常,这就是修改一个指针那么快,但是如果交换消耗的时间长于修改状态的时间,那可是毫无助益。
我们得保存两个缓冲区
这个模式的另一个结果是增加了内存的使用。 正如其名,这个模式需要你在内存中一直保留 两个 状态的拷贝。 在内存受限的设备上,你可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。 如果你不能接受使用两份内存,你需要使用别的方法保证状态在修改时不会被请求。
示例代码
我们知道了理论,现在看看它在实践中如何应用。 我们编写了一个非常基础的图形系统,允许我们在缓冲帧上描绘像素。 在大多数主机和电脑上,显卡驱动提供了这种底层的图形系统, 但是在这里手动实现有助于理解发生了什么。首先是缓冲区本身:
class Framebuffer
{
public:
Framebuffer() { clear(); }
void clear()
{
for (int i = 0; i < WIDTH * HEIGHT; i++)
{
pixels_[i] = WHITE;
}
}
void draw(int x, int y)
{
pixels_[(WIDTH * y) + x] = BLACK;
}
const char* getPixels()
{
return pixels_;
}
private:
static const int WIDTH = 160;
static const int HEIGHT = 120;
char pixels_[WIDTH * HEIGHT];
};
它有将整个缓存设置成默认的颜色的操作,也将其中一个像素设置为特定颜色的操作。
它也有函数
getPixels()
,读取保存像素数据的数组。
虽然在这个例子中没有出现,但在实际中,显卡驱动会频繁调用这个函数,将缓存中的数据输送到屏幕上。
我们将整个缓冲区封装在
Scene
类中。渲染某物需要做的是在这块缓冲区上调用一系列
draw()
。
class Scene
{
public:
void draw()
{
buffer_.clear();
buffer_.draw(1, 1);
buffer_.draw(4, 1);
buffer_.draw(1, 3);
buffer_.draw(2, 4);
buffer_.draw(3, 4);
buffer_.draw(4, 3);
}
Framebuffer& getBuffer() { return buffer_; }
private:
Framebuffer buffer_;
};
每一帧,游戏告诉场景去绘制。场景清空缓冲区然后一个接一个绘制一大堆像素。
它也提供了
getBuffer()
获得缓冲区,这样显卡可以接触到它。
这看起来直截了当,但是如果就这样做,我们会遇到麻烦。
显卡驱动可以在
任何
时间调用
getBuffer()
,甚至在这个时候:
buffer_.draw(1, 1);
buffer_.draw(4, 1);
// <- 图形驱动从这里读取像素!
buffer_.draw(1, 3);
buffer_.draw(2, 4);
buffer_.draw(3, 4);
buffer_.draw(4, 3);
当上面的情况发生时,用户就会看到脸的眼睛,但是这一帧中嘴却消失了。 下一帧,又可能在某些别的地方发生冲突。最终结果是糟糕的闪烁图形。我们会用双缓冲修复这点:
class Scene
{
public:
Scene()
: current_(&buffers_[0]),
next_(&buffers_[1])
{}
void draw()
{
next_->clear();
next_->draw(1, 1);
// ...
next_->draw(4, 3);
swap();
}
Framebuffer& getBuffer() { return *current_; }
private:
void swap()
{
// 只需交换指针
Framebuffer* temp = current_;
current_ = next_;
next_ = temp;
}
Framebuffer buffers_[2];
Framebuffer* current_;
Framebuffer* next_;
};
现在
Scene
有存储在
buffers_
数组中的两个缓冲区,。
我们并不从数组中直接引用它们。而是通过两个成员,
next_
和
current_
,指向这个数组。
当绘制时,我们绘制在
next_
指向的缓冲区上。
当显卡驱动需要获得像素信息时,它总是通过
current_
获取
另一个
缓冲区。
通过这种方式,显卡驱动永远看不到我们正在施工的缓冲区。
解决方案的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在场景完成绘制一帧的时候调用
swap()
。
它通过交换
next_
和
current_
的引用完成这一点。
下一次显卡驱动调用
getBuffer()
,它会获得我们刚刚完成渲染的新缓冲区,
然后将刚刚描绘好的缓冲区放在屏幕上。没有撕裂,也没有不美观的问题。
不仅是图形
双缓冲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状态有可能在被修改的同时被请求。 这通常有两种原因。图形的例子覆盖了第一种原因——另一线程的代码或者另一个中断的代码直接访问了状态。
但是,还有一个同样常见的原因: 负责修改的 代码试图访问同样正在修改状态。 这可能发生在很多地方,特别是实体的物理部分和AI部分,实体在相互交互。 双缓冲在那里也十分有用。
人工不智能
假设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关于趣味喜剧的游戏的行为系统。 这个游戏包括一堆跑来跑去寻欢作乐的角色。这里是我们的基础角色:
class Actor
{
public:
Actor() : slapped_(false) {}
virtual ~Actor() {}
virtual void update() = 0;
void reset() { slapped_ = false; }
void slap() { slapped_ = true; }
bool wasSlapped() { return slapped_; }
private:
bool slapped_;
};
每一帧,游戏要在角色身上调用
update()
,让角色做些事情。
特别地,从玩家的角度,
所有的角色都应该看上去同时更新
。
角色也可以相互交互,这里的“交互”,我指“可以互相扇对方巴掌”。
当更新时,角色可以在另一个角色身上调用
slap()
来扇它一巴掌,然后调用
wasSlapped()
看看自己是不是被扇了。
角色需要一个可以交互的舞台,让我们来布置一下:
class Stage
{
public:
void add(Actor* actor, int index)
{
actors_[index] = actor;
}
void update()
{
for (int i = 0; i < NUM_ACTORS; i++)
{
actors_[i]->update();
actors_[i]->reset();
}
}
private:
static const int NUM_ACTORS = 3;
Actor* actors_[NUM_ACTORS];
};
Stage
允许我们向其中增加角色,
然后使用简单的
update()
调用来更新每个角色。
在用户看来,角色是同时移动的,但是实际上,它们是依次更新的。
这里需要注意的另一点是,每个角色的“被扇”状态在更新后就立刻被清除。 这样才能保证一个角色对一巴掌只反应一次。
作为一切的开始,让我们定义一个具体的角色子类。 这里的喜剧演员很简单。 他只面向一个角色。当他被扇时——无论是谁扇的他——他的反应是扇他面前的人一巴掌。
class Comedian : public Actor
{
public:
void face(Actor* actor) { facing_ = actor; }
virtual void update()
{
if (wasSlapped()) facing_->slap();
}
private:
Actor* facing_;
};
现在我们把一些喜剧演员丢到舞台上看看发生了什么。 我们设置三个演员,第一个面朝第二个,第二个面朝第三个,第三个面对第一个,形成一个环:
Stage stage;
Comedian* harry = new Comedian();
Comedian* baldy = new Comedian();
Comedian* chump = new Comedian();
harry->face(baldy);
baldy->face(chump);
chump->face(harry);
stage.add(harry, 0);
stage.add(baldy, 1);
stage.add(chump, 2);
最终舞台布置如下图。箭头代表角色的朝向,然后数字代表角色在舞台数组中的索引。
我们扇哈利一巴掌,为表演拉开序幕,看看之后会发生什么:
harry->slap();
stage.update();
记住
Stage
中的
update()
函数轮流更新每个角色,
因此如果检视整个代码,我们会发现事件这样发生:
Stage updates actor 0 (Harry)
Harry was slapped, so he slaps Baldy
Stage updates actor 1 (Baldy)
Baldy was slapped, so he slaps Chump
Stage updates actor 2 (Chump)
Chump was slapped, so he slaps Harry
Stage update ends
在单独的一帧中,初始给哈利的一巴掌传给了所有的喜剧演员。 现在,让事物复杂起来,让我们重新排列舞台数组中角色的排序, 但是继续保持面向对方的方式。
我们不动舞台的其余部分,只是将添加角色到舞台的代码块改为如下:
stage.add(harry, 2);
stage.add(baldy, 1);
stage.add(chump, 0);
让我们看看再次运行时会发生什么:
Stage updates actor 0 (Chump)
Chump was not slapped, so he does nothing
Stage updates actor 1 (Baldy)
Baldy was not slapped, so he does nothing
Stage updates actor 2 (Harry)
Harry was slapped, so he slaps Baldy
Stage update ends
哦不。完全不一样了。问题很明显。 更新角色时,我们修改了他们的“被扇”状态,这也是我们在更新时 读取 的状态。 因此,在更新中早先的状态修改会影响之后 同一 状态的修改的步骤。
而最终的结果是,一个角色对被扇作出反应可能是在被扇的 同一 帧或者 下一 帧, 这完全取决于两个角色在舞台上是如何排序的。 这没能满足我让角色同时反应的需求——它们在同一帧中更新的顺序不该对结果有影响。
缓存巴掌
幸运的是,双缓冲模式可以帮忙。 这次,不是保存两大块“缓冲”,我们缓冲更小粒度的事物:每个角色的“被扇”状态。
class Actor
{
public:
Actor() : currentSlapped_(false) {}
virtual ~Actor() {}
virtual void update() = 0;
void swap()
{
// 交换缓冲区
currentSlapped_ = nextSlapped_;
// 清空新的“下一个”缓冲区。.
nextSlapped_ = false;
}
void slap() { nextSlapped_ = true; }
bool wasSlapped() { return currentSlapped_; }
private:
bool currentSlapped_;
bool nextSlapped_;
};
不再使用一个
slapped_
状态,每个演员现在使用两个。
就像我们之前图形的例子一样,当前状态为读准备,下一状态为写准备。
reset()
函数被替换为
swap()
。
现在,就在清除交换状态前,它将下一状态拷贝到当前状态上,
使其成为新的当前状态,这还需要在
Stage
中进行小小的改变:
void Stage::update()
{
for (int i = 0; i < NUM_ACTORS; i++)
{
actors_[i]->update();
}
for (int i = 0; i < NUM_ACTORS; i++)
{
actors_[i]->swap();
}
}
update()
函数现在更新所有的角色,
然后
交换它们的状态。
最终结果是,角色在实际被扇
之后
的那帧才能看到巴掌。
这样一来,角色无论在舞台数组中如何排列,都会保持相同的行为。
无论外部的代码如何调用,所有的角色在一帧内同时更新。
设计决策
双缓冲很直观,我们上面看到的例子也覆盖了大多数你需要的场景。 使用这个模式之前,还需要做两个主要的设计决策。
缓冲区是如何被交换的?
交换操作是整个过程的最重要的一步, 因为在其发生时,我们必须锁住两个缓冲区上的读取和修改。 为了让性能最优,我们需要它进行得越快越好。
-
交换缓冲区的指针或者引用: 这是我们图形例子中的做法,这也是大多数双缓冲图形通用的解决方法。
-
速度快。 不管缓冲区有多大,交换都只需赋值一对指针。很难在速度和简易性上超越它。
-
外部代码不能存储对缓存的永久指针。 这是主要限制。 由于我们没有真正地移动 数据 ,本质上做的是周期性地通知代码库的其他部分到别处去寻找缓存, 就像前面的舞台类比一样。这就意味着代码库的其他部分不能存储指向缓冲区中数据的指针—— 它一段时间后可能就指向了错误的部分。
这会严重误导那些期待缓冲帧永远在内存中的固定地址的显卡驱动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不能这么做。
-
缓冲区中的数据是两帧之前的数据,而不是上一帧的数据。 接下来的那帧绘制在帧缓冲区上,而不是在它们之间拷贝数据,就像这样:
Frame 1 drawn on buffer A Frame 2 drawn on buffer B Frame 3 drawn on buffer A ...
你会注意到,当我们绘制第三帧时,缓冲区上的数据是 第一帧 的,而不是第二帧的。大多数情况下,这不是什么问题——我们通常在绘制之前清空整个帧。但如果想沿用某些缓存中已有的数据,就需要考虑数据其实比期望的更旧。
-
-
在缓冲区之间拷贝数据: 如果我们不能重定向到其他缓存,唯一的选项就是将下帧的数据实实在在的拷贝到现在这帧上。 这是我们的扇巴掌喜剧的工作方法。 这种情况下,使用这种方法是因为拷贝状态——一个简单的布尔标识——不比修改指向缓存的指针开销大。
-
下一帧的数据和之前的数据相差一帧。 拷贝数据与在两块缓冲区间跳来跳去正相反。 如果我们需要前一帧的数据,这样我们可以处理更新的数据。
-
交换也许更花时间。 这个当然是最大的缺点。交换操作现在意味着在内存中拷贝整个缓冲区。 如果缓冲区很大,比如一整个缓冲帧,这需要花费可观的时间。 由于交换时没有东西可以读取或者写入 任何一个 缓冲区,这是一个巨大的限制。
-
缓冲的粒度如何?
这里的另一个问题是缓冲区本身是如何组织的——是单个数据块还是散布在对象集合中? 图形例子是前一种,而角色例子是后一种。
大多数情况下,你缓存的方式自然而然会引导你找到答案,但是这里也有些灵活度。 比如,角色总能将消息存在独立的消息块中,使用索引来引用。
-
如果缓存是一整块:
- 交换操作更简单。 由于只有一对缓存,一个简单的交换就完成了。 如果可以改变指针来交换,那么不必在意缓冲区大小,只需几部操作就可以交换整个缓冲区。
-
如果很多对象都持有一块数据:
-
交换操作更慢。 为了交换,需要遍历整个对象集合,通知每个对象交换。
在喜剧的例子中,这没问题,因为反正需要清除被扇状态 ——每块缓存的数据每帧都需要接触。 如果不需要接触较旧的帧,可以用通过在多个对象间分散状态来优化,获得使用整块缓存一样的性能。
思路是将“当前”和“下一”指针概念,将它们改为对象相关的 偏移量 。就像这样:
class Actor { public: static void init() { current_ = 0; } static void swap() { current_ = next(); } void slap() { slapped_[next()] = true; } bool wasSlapped() { return slapped_[current_]; } private: static int current_; static int next() { return 1 - current_; } bool slapped_[2]; };
角色使用
current_
在状态数组中查询,获得当前的被扇状态, 下一状态总是数组中的另一索引,这样可以用next()
来计算。 交换状态只需改动current_
索引。 聪明之处在于swap()
现在是 静态 函数,它只需被调用一次, 每个 角色的状态都会被交换。
-
参见
-
你可以在几乎每个图形API中找到双缓冲模式。举个例子,OpenGL有
swapBuffers()
,Direct3D有”swap chains”, Microsoft的XNA框架有endDraw()
方法。